Read about the book "How the Red Sun Rose"

Dec 31, 2020

The book How the Red Sun Rose: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an’an Rectification Movement, 1930–1945 is a thick and heavy one. It took me nearly half a year to finish. It is a comprehensive look into the said movement. It not only trac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s the title says, but also describes the bigger contexts and motivation, the details of each event, and the consequences. It allows one to fully see through ho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r chairman Mao, thinks and operates. As shocking as I were during reading, I certainly see modern resemblance from present lives as a Chinese - it helps me understand better my roots too. Also the Chinese version can be read here.

我终于在2020年末读完了高华教授的名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 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这本书内容详实,介绍了延安整风运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引经据典,可信度很高。这本书对延安整风的定义为“重建以毛为绝对主宰的上层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和“毛泽东以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彻底转换中共的「俄化」气质,将中共改造成为毛泽东的中共的过程”。我没有文化,自然不会去评判这个定义的对错,但想讨论一些这个运动反映出来的东西。阅读过程中,我在更加了解党的意识心态的同时,也仍然对这一发现感到震惊,而且甚至看到了一些现代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影子。读完这本书感觉心里五味杂陈,很多胡思乱想;于是我希望能从中理清一些脉络,也算是读后感了。

中国人民成长于斗争中

毛泽东是一个好斗争的人,是官方也认定的。延安运动是斗“右倾思想”,一斗15年。建党后,更是一次次的斗争,反右当然是斗“右派”,大跃进是斗英国,而文革是斗知识分子。毛泽东善于运用斗争去打倒一切他认为应该被打倒的事物,而且一生都在摸索如何斗争。

毛泽东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论述指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

毛泽东是斗争的发起人,但人民才是斗争的主角,因为去斗争的是人民,而被斗争的也往往是人民。我认为,由于长时间的处于这种斗争模式和情绪中,以及遵从斗争运动的奖罚机制,人民的性格和思维被塑造和改变。这种改变源于斗争的两大特性。斗争的字面意思是”矛盾的双方互相冲突,力求战胜对方“。这个解释就提到了斗争的两个特点,第一是双方,第二是战胜。

斗争是”双方“的,就意味着有敌人 - 斗争的对象就是敌人。斗争永不停息,敌人就永不消失。长期在斗争的环境下,人民脑中最深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夫妻,父子或者同伴,而是敌对。而且由于斗争的对象不停在变,让人最后感觉除了自己谁都有可能是敌人。这样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很容易警惕和排斥,而很难包容或者信任他人。人名的同理心也在逐渐丧失 - 反正除了自己以外都是敌人,没有必要去理解敌人。

斗争是要”战胜“的,就意味着要追求胜利。长期处于追求胜利的模式下,人民就开始认为去做任何一件事都有赢家和输家,这种模式下价值观会相对单一,人民会去为每一件事定义胜利条件,然后不注重过程,只在乎最后结果是否达成胜利条件。而且既然有输赢,人民就变得非常不愿意”输“,与人交往变得精明,吃不得一点亏,一旦”输“就会急,想不开。

最后,由于中国人民一直处于”战斗状态“,大家开始变得苦大仇深,只能”吃苦耐劳“和”拼搏“,而不能”享受生活“。

一切服从于党

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之一,就是毛对文艺文化和新闻工作的定义,所谓“党文化”和“毛氏新闻学”。这两个分支我都有单独的摘抄介绍(这里这里),它们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一切事物皆是为党的发展而服务。文艺工作者并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创作,而是为了“中共的基本方向”(当时是“工农兵方向”)去创作;而新闻从业者也不是为了记录自己所见所想而工作,而是为了反映和宣传“党的政治路线”。也就是说,所有涉及到精神生活的行业,包括文化文艺新闻历史,都只是党用来领导人民的政治工具。

对文艺文化:

「创作自由」是资产阶级的虚伪口号,革命的文艺家应心甘情愿地做革命的「齿轮和螺丝钉」

对新闻宣传:

举凡一切评论、消息、照片都必须以是否符合党的利益为标準而加以取舍和编排,并以党的立场来判断一切。

这里不评判理念正确与否,但它对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影响之大之深远,在社会更进步和信息传播渠道更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它的影子。比如互联网平台庞大的水军和删帖禁言的能力,以及上层组织对电影电视剧的审查。更厉害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这个理念也有了更复杂和多元化的实施方式,尤其是信息量大爆发,纵使删帖和审查日益严厉,人民接受的信息量依然很大很丰富,也意味着人民更容易遗忘偶尔出现立即被删掉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党的工作变容易了。

这个理念也呼应了上一小节 - 正因为国家和人民永远处于“斗争”模式,所以一切事物都为“战胜对方“服务。

反省和交代

这里提一个比较小的感想。延安整风发明了很多手段,其中包括“写反省笔记”和“交代个人历史”:前者是“提倡干部进行思想反省,并写出带有自我批评性质的反省笔记”,而后者其实是延伸,就是笔记里必须包括详细的个人历史。至于怎么叫详细,书中具体列了五个方面,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历工历,家庭社会状况,革命思想和认识,以及党性。不仅要事无巨细,而且领导要求“可三番五次地写,以写好为度”。

不论这个反省和交代笔记写来做什么用,这个形式让人不得不想起学生年代常见的处罚措施:写检讨。写检讨是老师手中的大杀器:首先,检讨合格与否最终由老师说了算,所以来回修改和增补是常有的事,老师也可以随意提要求,比如写不好不能上课,字数要多少,写完要给全班或者老师朗读,等等。而且无论学生内心认错与否,写一遍自己认错的文章,在精神上等于打击了学生,所以效果甚至比普通体罚好 - 有些学生为了过关只有自己添油加醋把自己写的罪大恶极加后悔莫及 - 这种对自己的否定在潜意识里可以造成很深远的影响。现在看来写检讨的这些特点,几乎统统合乎反省交代笔记的特点,甚至可以说它几乎就是后者的现代版。用审查党员的工具来对付学生,其影响之大,其效果之高,可想而知。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似乎没有听说其他国家有强迫学生甚至任何普通民众写“检讨”,“反省”或者“交代”的情况。

最高领导人

最后来谈谈最高领导人 - 这里没有特指任何一位领导,只是国家和党的最高领导人。书中最后提到刘少奇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并号召全党学习。从此以后历届领导人都有自己的招牌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等。纵观全球,从我有限的地理知识里看,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领导有这一传统。日本的前首相安倍晋三有个著名的“安倍经济学”,但这个口号更多的是具体的经济政策,远远不像“思想”和“理论”如此高屋建瓴而且涵盖一切 - 政策只是具体一个领域的工具,但思想可以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这里可以解释为其他国家领导人没有能力去提出思想。

另外,最高领导人也永远不会犯错,没有任何负面新闻。这本书虽然从学术角度来讲质量非常高,所有的论述都有史料支撑,但因为它“揭示”了党和毛泽东的“内幕”,在大陆被打为禁书。从官方“正统”宣传和历史里看,所有的历届领导人都没有任何缺点和过错,只有对一些超级重大灾害的历史记录里(比如三年灾害),人们能看到一点非常弱的批评。撇开重大灾害不谈,人民公开问责领导或者机构调查领导作为这种事在其他国家都有一定程度的展现,但中国完全没有。当然这可以解释为我国历届领导人确实都不会犯错,有超高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结尾

这本书对我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四个小节可以概括完。就像我已经提到的一样,它不仅仅是让我从新的角度发现了近代史,更让我看到了现代社会种种相似之处,以及中国人民思维模式和性格的一些源头。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本书正确与否或者地位高低,但从读者的角度,我收获良多,得知高华教授已经去世更是觉得天妒英才。也许以后会再写多一点我的感想。幸运的是这本书依然能在网上找到(比如这里),并且虽然此书被列为禁书,批评的人也不少,但至少能看到一些讨论(比如在知乎),没有完全封禁;另外教授也对接受的批评做出了一些回应,以供参考。

Back to home